神農風 
“神農之后,隨之大賢”。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季梁的贊譽。 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。5000多年前,炎帝神農帶領族人在烈山艱難而執著地耕種,燒山的火把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。他與黃帝一起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,被世代炎黃子孫敬仰祭拜。 將季梁與神農相提并論,可見季梁在李白心目中的位置。季梁何許人也? 西周初期,隨州封國為隨。季梁是東周春秋時期隨國大夫,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和思想家。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“民為神主”的思想,被譽為中國民本思想第一人。 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所載季梁與隨侯對話時說:“夫民,神之主也。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”。認為君要民擁戴,必須忠民利民。此外,他還提出“修政而親兄弟之國”的政治主張,即對內修整國家政治,對外與兄弟國家親善,以及“避實擊虛”的軍事策略,使隨國成為“漢東大國”。這為后世外交和軍事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。 禮序乾坤,樂和天地。中國是禮儀之邦,法治之外注重以德治天下,以禮樂來建立秩序、促進和諧。禮樂文明是中國自先秦以來三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。 季梁“民為神主”的思想,開中國民本學說之先河,對中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天命神權思想進行大膽否定,構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。如孟子的“民貴君輕”思想,荀子的“民水君舟”論等無不源于季梁的民本哲學。 中華禮樂文明自周公制禮作樂和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以來,作為民族記憶的一部分,不斷地寫進國人的心靈,塑造著各個時代的文化特質。 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主流思想,其中一些德治仁政、愛民利民順民的思想,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史料。但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是出于維護國家政權長治久安的衍生品,始終沒有超出封建專制主義的意識范疇。因此,它在理論上是民為邦本,現實上卻是專制主義。它沒有形成一種理論體系,也沒有形成一種制度,只是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存在于統治者的頭腦中,其推行需要圣賢在位以及與德治主義相配合。傳統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在于:有“民有”“民享”,但并沒有治權在民,以人民為主體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。 隨著歷史演進和文化傳承發展,當代以來,我黨提出了群眾路線、為人民服務、以人為本、以人民為中心等,無不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芒。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,我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,使人民參與國家治理,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。 中國學術界在研究文化傳承時,總是習慣于把目光投向學說、學派、人物。其實,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制度。制度一旦確立并被有效執行,那么一個大國的行政力量就會轉化為空間力量、時間力量和社會心理力量,使文化傳承成為一種穩定的結構。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說,中國歷史上企圖成為制度的文化主張很多,但真正成為一種龐大的制度而行之全國、行之千年的,便是科舉制度。 科舉制的創立者是隋文帝楊堅,科舉思想肇始于隨州。隨州是隋文帝楊堅的龍潛之地,是即將誕生的隋王朝的“實驗田”。楊堅曾襲父親楊忠“隨國公”爵位,581年即位后立國號為“隋”,隋朝因隨州而得名。 科舉制是指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,本質上是一種文官選拔制度,從隋代至清末延續了1300多年,選拔出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,百萬名以上的舉人,構成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,其中包括一大批出色的行政管理專家。 “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?婆e改善了用人制度,使得社會身份不再世襲,為寒門子弟參與國家治理開辟了通道,促進了中華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,使中華文明越過無數次滅亡的危機而浩蕩延續。后由于其摧毀了中國文人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,導致社會畸形價值觀、官場腐敗等眾多弊端而廢止。 楊堅在位時除科舉制,還創立了三省六部制,這些舉措完善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,促進了封建官僚體制的成熟,對后世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。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,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制度。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代的“四大發明”一樣,是重要的發明創造,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,直至目前。 隋朝歷史雖然短暫,但其省部制與考試制度的設計,至今還在創新性使用。不僅影響了中國,而且影響了東亞(如日本),乃至于近代興起于英國的公務員制度也能看到其印記。應該說,它們是隋唐之后中國社會治理的精致制度設計之淵源。 因季梁和楊堅的偉大創舉,隨州成為古代治理智慧的集成地,F在,隨州文化公園內有季梁雕像,城區還有季梁街。2016年,隨州在城南智門寺原址上恢復興建了楊堅故居,以示紀念。 新時代的隨州,正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,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貫徹共享發展理念,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。實施城市品質提質三年行動和城市更新改造,著力補齊功能短板,建設美麗鄉村,描繪宜居宜業、精致精美的品質生活畫卷,不斷滿足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 隨州傳承制度創新基因,改革開放初期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涌現出“荊楚第一包”。本世紀初,探索村級“兩票制”選舉和“兩會制”決策,成為基層民主政治的一大創舉;此外,探索機構改革的大部制、紀檢改革的派駐制、“逢四說事”的基層矛盾化解機制等,打造治理現代化的“隨州樣板”。 “經國序民,正其制度”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,對支撐“中國之治”作出了基礎性制度安排。我們要結合實際貫徹落實,并從古代治理智慧中汲取營養,不斷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,奮力建設現代化新隨州。 |